吉米老师说
教育其实没那么复杂。
教育·名人育儿
家庭教育第一步,让孩子参与进来
幼儿园入园一波三折
小亦池三岁该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征求她的意见。小亦池说她特别想上育才幼儿园。育才幼儿园正好就在我们单位附近,是大屋顶红墙的教会房子,像图片和动画片里头的房子一样漂亮,亦池已经多次看见幼儿园的绿树红墙秋千架了,她非常喜欢。好吧。那么我们就去上育才。
平时发表作品,频频获奖,被读者认出来要求签名,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可是一旦遭遇铁一般的体制现实,立刻就跟霜打了一般,最后我灰心丧气地与商量,说办事太难了,我们干脆上别的幼儿园算了。
小亦池也能爆发大能量:孩子的发声让我坚持下去
哪里知道,小亦池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告诉我:“不!我不上别的!”小亦池理直气壮地说:“妈妈你不可以直接进去告诉一下幼儿园的人吗?他们可能不知道我们离得很近,小朋友应该都是就近入园的。”
就近入园?就近入园是政策规定,小亦池竟然知道并运用得如此恰当!
“你怎么知道‘就近入园’”
“这是规定呀,杨柳妈妈这样说,石头的妈妈也说,你和爸爸总在这么说呀。” 我破涕为笑。我被小亦池逗乐了。
我觉得我不满三岁的孩子好生了不起,啥幼儿班都没有上过,显然自然成长已经给了她生活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孩子让我增添了无穷勇气。小亦池参与家庭事务了,并且有条有理,像模像样的—惊喜大大提升了我的精神。
终于几经周折,小亦池的愿望实现了!而且,这是小亦池自己参与的决策!小亦池人生第一个明确的社会目标,在她自己的坚持和参与下,得到了的结果。我们加餐,喝酒,手拉手唱歌。如愿以偿的一天终于到来:小亦池要上幼儿园了。
我以为,这就是教育
孩子毕竟是孩子,一般小孩子在妈妈身边和家里待习惯了,嘴里说是喜欢幼儿园,实际上进了幼儿园,最初一刻没有不别扭的,开始几天大哭大闹不吃不喝的不算奇怪的事。我两个朋友也陪我们一起来幼儿园,她们同是准备帮我哄孩子的。
不料,我的小亦池,走近我,愉快又平静地对我说:“妈妈再见!”再一个转身,坚定不移地汇入了属于她的那个群体。
我的朋友们很吃惊,说:这孩子少有!只有我明白,不是我孩子特别,是我孩子事先就已经知道,她能够进入育才幼儿园呢,是来之不易的,其中就有她自己的一份努力。如果不是她勇敢地对妈妈要求,给父母建议,不是后来我们有意识地与她进行一次次的讨论,而是突然给她断奶,把她从妈妈身边扔进一个陌生地方,我想小亦池同样会畏惧、害怕、哭喊和逃跑。小亦池虽然年纪小,通过与父母共度时艰,她那小小的心眼里,什么都明白了。我以为,这就是教育。
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忠告还是误导?
培养孩子无需如此“急功近利”
我身边的一群妈妈们,经常邀约我一起去寻找那些据说很成功的幼儿教育老师,当然,口袋里一定要带上可观的钞票。为了孩子,我去了。我去了武昌,著名的华师一附中附近的一家幼儿教育早期班。去看了青少年宫的各种幼儿培优班。去了神秘地开设在私人家里的幼儿班。越跑我心越凉,首先是收费高得惊人,同时父母要带孩子长途跋涉。
上课时候,孩子被严加约束,要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端正坐好,不得随意动弹,必须认真听讲—我的天,才多大的小孩子啊!有个两岁的孩子一节课坐下来,尿在裤子里了,那个羞辱和绝望啊,哭得气都要断了。
原来这就是教育?原来就是将来考上重点大学的起跑线?惊愕与反感,强烈地冲击着我。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眼下怎么就如此急功近利呢?父母们居然深信并接受如此违背天理和常情的教育方式呢?
教育的关键是先教好自己
我们自己也是从儿时过来的,我扪心自问,就不难发现我们幼年、童年以及少年时代那些更加自然的成长经历,其实是最宝贵的,那是我们对世界最初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基础,是我们一生的记忆源泉和个人性格的决定因素。我发现,那些亲密抚育我们的人,事实上就是我们一生的老师和榜样与亲人。我自己才是最关键的教育。我最关键的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让孩子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自然地获得这个阶段应该有的成长经历和经验(包括教训)这就是教育。在孩子任何阶段的拔苗助长都是残害,尤其是人为的、根本就不可能助长的那种拔苗,简直就是在摧毁生命。
“大家都这样”真的不是你的借口?
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纯粹是一个完全不能够成立的逻辑。妈妈们无奈地说:“大家都这样,社会都这样,我也不想让自己和孩子辛苦,但是你不这样怎么办?”潮流的力量太强大了,几乎人人都被潮流裹挟,身不由己跟着跑。大家都在逼迫自己的孩子学习,用超大量的课本知识全部侵吞孩子自然生长的生命知识和生命快乐。
我再也无力反抗这众口一词的巨大现实。我沉默了,我不再试图说服其他家长。可是我横下了一条心:我就是要我孩子快乐、健康和幸福。每一天,每时每刻,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将来。
如果我孩子长大了真的去做厨师,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只要她自己感到快乐、健康和幸福,那就很好。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必须尝试一下维护自己的好梦。我要把扑面而来的这只“教育”老虎打回去。
如果孩子是合理诉求,你就别说她无理取闹
也许独生子女,更需要一只狗狗
亦池四五岁开始酷爱狗狗。到亦池上学的时候,谈了一个“交易”如果她一年级读完,学习成绩好,各方面都表现不错,我就奖励她一只狗狗。亦池很乐意地答应了。果然,亦池的一年级表现得非常优秀,很快带上了红领巾,还当上了班。
我则兑现了我的承诺:有一天亦池放学回家,我让她瞧瞧门背后藏着什么?亦池一看,是一只可爱至极的小狗狗。亦池一下子甩掉书包,兴奋得满脸通红,抱起小狗狗跳啊唱啊。还给狗狗取名叫皮皮,亦池没有指望我是当真的,更没有指望我会践诺。因为亦池父亲坚决不同意养狗。亦池当然不知道,我废了好大劲才说服。
从此,亦池真像对待自己亲姐妹一样对待皮皮,皮皮也就一直是亦池最亲密的玩伴,连亦池练琴,皮皮都在一旁认真听。亦池任何时候不开心,皮皮都可以哄好她。皮皮懂得看亦池神色,知道疯狂和亲热到什么程度。对亦池,皮皮起到了我们父母起不到的作用。我们父母总有让亦池嫌烦或者害怕的时刻,皮皮永远没有。
如果孩子想养只宠物,千万别着急拒绝TA
是的,的确亦池和皮皮在一起会比较贪玩,亦池每天放学回来,首先就是出去遛狗,训狗,和皮皮玩游戏。的确,在这些时候,亦池的许多同学,都在写作业,在校外培优班上课,在没完没了地做题。我不断受到抱怨和批评,包括我的父母,他们也都不赞成我的“糊涂做法”有一个上学的孩子还养什么狗啊?
问题是亦池通过一年级打基础,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知识复习和作业也都完成了嘛。这不就够了吗?独生子女有一个玩伴,性格都要开朗快乐得多了,你看孩子多快乐呀。快乐有什么用?十六岁以后,亦池的行为说明:快乐有用!养狗有用!太有用了!先前那成群结队苦苦培优的同学今何在?快乐怎么就没有用呢?
刚去英国求学时,具有十年养狗经验的亦池,在获得校长的高度信任,把每天清晨遛狗的任务,交给了亦池。亦池出去遛狗,小镇的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了一个爱狗的中国小女孩,纷纷与亦池打招呼。都是因为有了狗,亦池异国他乡的求学,有一个氛围轻松的良好开端,亦池的英语自然就流畅起来,亦池对动物植物都充满兴趣和爱心,原来这竟是她的福气。
我非常庆幸我们顶住了无所不在的社会教育风气,顶住了中国强大的学校应试教育,顶住了来自亲朋好友的提醒警告劝说以及我们自己的摇摆不定,我们始终没有让做题和考分占领孩子的所有时间和所有注意力。让我的亦池学会了快乐这种伟大的能力。
免费送 84部必读经典英文名著
吉米老师公益助学帮助中国贫困家庭农村学生免费学地道英语,天天送福利!
304,免费领、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学英语各阶段必读84部名著,一共份,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吉米老师送你 365免费英语口语学习群
标签:您是家长吗?是!就点标题下方蓝色的家长慧1、填数 10、7、4、 ) 2、5、 )11、14。20、16、 )8、4 15、3、13、3、11、3、 )( )2、河里有一行鸭子,2只的前面有2只,2只...
2021-04-16 阅读全文>>为进一步聚焦课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4月9日,辽阳市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题研讨会在白塔区二道街小学召开。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数学教研员张娟老师、各县区教研人员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领导、教师及市级的典型教师...
2021-04-16 阅读全文>>在养娃这件事上,中国父母一向都毫不吝啬。他们总是将自己认为最好的给到孩子,可谓是嫌少不怕多,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且为了提高孩子的起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落后别人,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
2021-04-15 阅读全文>>李玫瑾教授曾说:“六岁前妈妈为主,青春期父亲为主。”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妈妈温柔的包容和照顾,而是需要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约束和支撑他们快速成长。父亲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
2021-04-16 阅读全文>>面向对象3、4、5、6年级学生家长问题方向1、海淀/西城等小升初入学途径有哪些?都适合哪些类型的孩子?2、公办寄宿面向全区招生?报名有何要求?如何录取?3、民办校外区学生可以选择吗?择优录取还是?4、...
2021-04-15 阅读全文>>与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的改革一样,面临新,一些有变革意识的学校都在不同层面作出了新的探索。去年高考一结束,张永梅就带领教师研究高考试卷的变化。研究发现,一方面高考题干越来越长,往往给出的是一个真实情境...
2021-04-16 阅读全文>>cseedu教育使命,点滴随行。4月11日,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召开《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学习宣讲活动。活动邀请到《手册》编写委员会委员及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进行宣讲,为兰州...
2021-04-16 阅读全文>>爸妈做榜样,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先看看下面几个情况你都中招了吗?每天在家大多时候手里拿着手机刷朋友圈、看电视,玩游戏。陪孩子出去玩,在车上或走路的时候也会时不时拿着手机点来点去。经常在工作、家务或很累的...
2021-04-15 阅读全文>>文丨饭饭妈“妈妈,你以后不要躺在地上了”这是一个孩子对于劝告,也是一位妈妈自身行为对孩子进行影响之后,孩子对反馈。在《陪你一起长大》这部作品中,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沈晓燕与很多家长一起找学校的领导...
2021-04-16 阅读全文>>4月9日至11日,第十五届国基教育大讲堂.2021蓉城之春小学数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与素养,构建高质量小学数学课”教学研讨会在成都金牛区金牛宾馆大礼堂隆重举行,达州市通川区罗一希望学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
2021-04-16 阅读全文>>